一、溶解氧:被忽视的水生态 “隐形守护者”
在清澈的湖水中,在湍急的河流里,有一种看不见的 “小精灵” 正默默维系着生态平衡 —— 溶解氧(DO)。它是水中分子态氧的存在形式,以毫克 / 升(mg/L)为单位,看似微小却决定着水生生物的生死存亡。当溶解氧低于 4mg/L 时,鱼类会因窒息浮头;低于 1mg/L 时,水体将沦为 “死亡禁区”。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水体缺氧导致的渔业损失超百亿元,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溶解氧的 “隐形调控”。
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二、溶解氧的 “破坏者” 有哪些?
溶解氧并非在水中高枕无忧,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夹击,正让它步步失守。了解这些幕后黑手,是守护溶解氧的关键。
1. 有机物污染:水体黑臭的幕后黑手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这些看似平常的排放物,实则是溶解氧的 “头号大敌”。其中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会疯狂 “掠夺” 水中的氧气。某城市河流曾因大量排放餐饮废水,溶解氧从 8mg/L 骤降至 0.5mg/L,河道瞬间黑臭,这种状态长达半年之久。鱼虾绝迹,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曾经的城市 “绿丝带” 沦为人人掩鼻而过的臭水沟。 这是因为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如同一场氧气 “大胃王” 比赛,消耗的氧气远超水体的自然补充能力,溶解氧被迅速耗尽,厌氧微生物开始登场,释放出硫化氢等恶臭气体,水体黑臭就此形成。
2. 富营养化:藻类暴发性繁殖的导火索
农业化肥中的氮、磷元素,随着雨水冲刷流入水体后,便成为了藻类疯狂繁殖的 “催化剂”。藻类如同 “氧气吸血鬼” 般,在水面迅速蔓延。一旦死亡,沉入水底的藻类又会成为微生物的 “食物”,微生物分解过程再次大量消耗底层溶解氧,形成 “水下荒漠”。2024 年太湖蓝藻事件就是一场典型的生态灾难,局部水域溶解氧趋近于零,鱼虾绝迹。蓝藻水华铺满湖面,散发着阵阵恶臭,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还威胁到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城市供水被迫紧急调整,人们的生活被搅得一团糟。
3. 气候变化:水温升高的连锁反应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水体温度上升成为溶解氧的又一 “杀手”。科学实验表明,水温每升高 10℃,溶解氧饱和度下降约 30%。2023 年长江流域夏季持续高温,部分河段溶解氧同比下降 42%,鱼类大规模迁徙,寻找更适宜生存的水域。高温让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同时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强,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一降一增之间,溶解氧陷入 “供不应求” 的困境,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鱼类生存面临挑战,渔业资源也受到影响。
三、如何守护水中的 “小精灵”?
面对溶解氧危机,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从科技前沿到日常行动,一系列守护策略正在展开,它们如同坚固防线,为水生态的健康保驾护航。
1. 科技赋能:精准监测与快速调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荧光法溶解氧传感器宛如敏锐的 “哨兵”,能够实时监测水体中溶解氧的动态变化。某污水处理厂通过使用深昌鸿溶解氧测定仪,借助测定仪反馈的数据,将溶解氧控制精度提升至 ±0.2mg/L,不仅确保了污水处理效果,能耗更是降低了 35%。根据实时需求精准输送氧气,既避免了氧气浪费,又提升了处理效率 ,实现了节能与环保的双赢。
2. 生态修复:重建水下 “氧气工厂”
大自然自身就蕴含着强大的修复力量,沉水植物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它们是水下的 “氧气工厂”,每平方米可增加溶解氧 1.5 - 3mg/L。浙江某河道曾因污染陷入缺氧困境,通过大规模种植水生植物,仅仅 3 个月,溶解氧就从 2.3mg/L 恢复至 5.8mg/L,河道重焕生机,鱼虾重新回归。这些绿色 “卫士”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根源上改善水质,让水生态系统重回平衡。
3. 全民行动:日常生活中的护氧指南
守护溶解氧,不仅是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减少使用含磷洗涤剂,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做好垃圾分类处理,避免厨余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水源,让水体保持清洁;选择低碳出行,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助力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水温上升对溶解氧的威胁。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将成为保护溶解氧、守护水生态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