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铊污染:无声的生态威胁
1.1 铊的毒性本质
铊,化学符号为 Tl,原子序数 81,是一种外观呈银白色的重金属。它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第 ⅢA 族,原子量 204.38,密度 11.85g/cm³ ,熔点 303.5℃,沸点 1457℃ 。铊的毒性极强,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剧毒物质,其毒性远超铅、汞等传统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成年人的致死剂量仅为 800 毫克,这意味着极少量的铊进入人体,就可能引发致命后果。更为隐蔽的是,铊无色无味,且极易溶于水,这使得它在水中难以被察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水体造成污染。
1.2 污染来源与扩散路径
铊污染主要源于工业活动,像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时,铊作为伴生元素会随废水、废气、废渣排到环境中,比如铅锌冶炼中,铊化合物挥发富集于烟尘,经烟气酸洗进入废水。硫酸和磷肥生产也是铊污染重要来源。一些企业为降成本、逃避监管违规排放含铊废水,如 2024 年 5 月郴州永兴县某污水处理厂干扰监测设备,外排废水铊、砷等重金属超标数十倍,威胁下游饮用水安全。此外,含铊岩石风化、矿山淋滤、大气沉降等自然因素也会让铊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在矿区,铊随地表径流污染水系,大气中铊化合物随降雨造成更广泛污染。
二、健康警报:铊中毒的双重危害
2.1 急性中毒的致命症状
当人体在短时间内摄入高剂量铊时,会迅速引发急性中毒现象。在急性铊中毒的整个过程中,神经系统首当其冲受到损害。一开始,患者会明显感觉到手脚麻木,仿佛手脚失去了知觉,肌肉力量也逐渐减弱,做一些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十分吃力,比如抬手、走路等。随着中毒情况的加剧,便会出现抽搐症状,身体不受控制地剧烈抖动。到了严重阶段,患者会陷入昏迷状态,即便最后幸运存活下来,也极有可能留下肢体瘫痪的后遗症,连基本的行动能力都难以保证,或者智力大幅下降,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消化系统也会在急性铊中毒时全面崩溃。患者会承受剧烈的腹痛,那种疼痛犹如刀绞一般,让人难以忍受。同时还会频繁地呕吐、腹泻,不断地将胃里的东西吐出,肠道也不停地蠕动排泄。这样持续的呕吐腹泻会导致身体严重脱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皮肤变得干燥,眼窝凹陷。消化道也会出现出血情况,呕吐物和排泄物中可能会带有血丝或血块,肠道黏膜也会受损,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短时间内,肝肾功能就会急性衰竭,肝脏和肾脏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毒,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极有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急性铊中毒还有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突发无痛脱发。患者的头发会大把大把地脱落,原本茂密的头发变得稀疏,胡须等身体其他部位的毛发也会大量掉落。这种外观上的明显变化,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儿童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铊毒性更加敏感。哪怕只是低剂量摄入铊,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致命的危害。而且儿童一旦中毒,病情发展会异常迅速且严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各种严重症状,对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2 慢性暴露的长期风险
除了急性中毒的危险,长期暴露在低浓度铊污染环境中,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长期接触铊会增加人体患癌的风险。研究表明,铊的化合物具有诱变性,能够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遗传物质的合成,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症。食道癌、肝癌、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都与铊的长期暴露有关。铊还可能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后代出现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疾病。这种代际遗传的风险,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还可能对整个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铊在环境中具有生物富集效应,这使得它对人体的危害更加隐蔽和持久。由于铊在水中难以被分解,它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逐渐在生物体内富集。例如,水中的铊会被浮游生物吸收,浮游生物又会被小鱼小虾捕食,小鱼小虾再被大鱼捕食,最终,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鱼类等食物,摄入大量的铊。而且,铊在人体的肾脏、肝脏等器官中蓄积,其潜伏期长达 20 - 30 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铊在体内逐渐积累,不断损害着人体的器官和组织,而人们却往往难以察觉。直到出现明显的症状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治疗也变得更加困难。
三、生态灾难:水体污染的连锁反应
3.1 水生生物的灭顶之灾
铊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直接导致了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平衡。当水体中的铊含量超标时,鱼类等水生生物会直接受到毒性的影响。铊会干扰鱼类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使其行为异常,失去平衡能力,甚至无法正常呼吸。在一些受铊污染严重的水域,常常可以看到大量死鱼漂浮在水面上,场面触目惊心。这些死鱼不仅是水生生物的损失,也预示着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崩溃。
铊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还会引发食物链的连锁反应。铊首先在藻类、贝类等低营养级生物中富集,这些生物是鱼类、虾类等的食物来源。当这些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捕食后,铊就会随着食物链向上传递,导致更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铊含量不断增加。这种生物富集效应使得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大型鱼类、水鸟等,面临着更高的铊中毒风险。不仅如此,铊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能力,导致鱼类的产卵量减少,幼鱼的成活率降低,进一步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饮用水安全危机
铊污染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一旦污染事件发生,就可能导致饮用水中铊含量超标,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我国对地表水中铊的含量有着严格的标准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铊的标准限值为 0.1 微克 / 升。然而,在实际的污染事件中,水体中的铊浓度常常会超标数倍甚至数十倍。2021 年 1 月发生的嘉陵江 “1・20” 甘陕川交界断面铊浓度异常事件中,四川广元市西湾水厂取水口的铊浓度最高时超标 1 倍,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面对饮用水源中的铊污染,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在污染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通常会采取投加化学药剂的方式来降低水中铊的浓度。硫化钠是一种常用的除铊药剂,它能与水中的铊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铊沉淀,从而将铊从水中去除。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还需要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严格的监测。相关部门会加密监测频次,实时掌握水中铊的浓度变化,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居民能够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避免因铊污染而引发的健康危机。
四、典型案例:从耒水到嘉陵江的教训
4.1 2025 年湖南耒水事件
2025 年 3 月 16 日 20 时,湖南耒水郴州 - 衡阳跨市断面大河滩地表水自动监控站数据显示铊浓度异常,触发了永兴县启动突发环境事件 Ⅳ 级应急响应。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行动,成立了耒水流域水质异常应急指挥部,全力投入到污染处置和水源保护工作中。
经调查核实,污染源为郴州市苏仙区的某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在拆除旧生产线的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经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水体,从而导致了耒水的铊污染。这一事件的发生,凸显了工业活动中环保措施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在拆除窑炉时能够遵循环保标准,做好防尘、防雨和废水处理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此次污染事件的发生。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湖南省及郴州、衡阳两地迅速行动,上下游联动,积极应对。郴州市重点开展污染源控制,组织将涉事企业废水转运至重金属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置,做好场地防渗处理、修建应急池、砌砖围堰、厂区主水沟加铺混凝土等措施,全力清除污染源头隐患。对该企业下游坳上河、郴江及耒水受影响的河段,郴州、衡阳两市在生态环境部、湖南省技术专家指导下全力开展控源截流、投放除铊剂治理、强化水量调度、严密监控沿线水质指标等措施,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经过 72 小时的紧张处置,耒水的水质恢复正常,沿线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工业活动必须严格遵循环保标准,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设备拆除等环节,都不能忽视环境保护。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生产活动的管理,提高环保意识,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至关重要。在此次事件中,窑炉灰尘被雨水冲刷后直接流入外环境水体,暴露出该企业雨污分流系统的不足。如果雨污能够有效分流,就可以避免含铊灰尘被雨水带入水体,从而降低污染的风险。
4.2 2021 年嘉陵江跨省污染
2021 年 1 月 20 日,四川境内广元市嘉陵江发生了严重的铊污染超标事件,这是一起跨省界输入型污染事件,影响范围极广,污染河道长达 248 公里,对四川广元市的饮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经调查发现,此次污染的源头是上游来自甘肃和陕西的冶炼厂和钢铁厂非正常排放的废水。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含铊废水,将大量的铊污染物直接排入嘉陵江,导致嘉陵江干流铊浓度超标。
嘉陵江作为重要的水源地,其水质直接关系到下游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此次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了环境污染 Ⅲ 级响应,全力投入到应急处置工作中。相关部门迅速对受影响区域的饮用水水源进行加密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对自来水厂添加除铊工艺,以降低自来水中的铊含量。为了切断污染源,相关部门迅速对污染河段上游区域开展全面排查,通过监测分析、现场勘查等手段,快速锁定污染源的位置,并责令涉事企业立即停止排放,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嘉陵江是跨省河流,涉及甘肃、陕西和四川多个省份,因此需要各省份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此次事件中,三省相关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共享信息,共同开展污染排查和处置工作。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成功控制了污染的扩散,保障了下游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2021 年嘉陵江跨省污染事件也暴露了企业主体责任缺失和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涉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违规排放含铊废水,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未能及时发现企业的违规行为,也反映出监管工作存在漏洞。这警示我们,必须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确保企业依法依规生产,从源头上防止铊污染事件的发生。
结语:守护水源,刻不容缓
铊污染是隐藏在水中的 “隐形杀手”,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从急性、慢性危害到水生生物、饮用水安全危机,各环节紧密相关。如 2025 年湖南耒水、2021 年嘉陵江跨省污染事件,暴露出企业违规排放、监管缺失、应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给居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面对铊污染挑战,源头管控、应急与修复策略很关键。需加强涉铊企业监管、推动技术创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做好长期治理修复。守护水源刻不容缓,每个人、企业、政府都应行动,增强环保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监管投入,全社会形成合力,斩断铊污染毒手,让水源清澈,地球美好。